每天腦袋都有著許多雜亂無章的東西要思考,雖然很想繼續從記憶中挖掘那遠古往事的情節,但工作和生活使那往事好像斷斷續續的穿插著無限電影片段般的,混亂的可以,只好停筆欣賞一套真的不容易找到的老電影,好在朋友家還有幾套老電影收藏,就借來上載和盒友們分享了,不過因為電影公司版權的問題,幾時會下畫,不知道咯.
由葛蘭,葉楓和喬宏雷震等當時的電懋國際影業的當紅明星拍的空姐和飛機師戀愛的娛樂影片,這是一套完整的電影,大約要一個小時多一點點才能看的完,六十年代的台灣,泰國,新加坡是什麼個樣子,少女的空姐夢,當時的時裝,髮型,生活方式,硬頸粗魯嚴格遵守原則的飛機師,陰險的不法商人,再加上葛蘭的美妙歌聲和舞步,各位看完後,就會覺得,時光原來可以為你我停留的,權利不在上帝那裡,而是在導演的編輯本裡.
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新加坡,馬來西亞就一直是龐大的華語電影市場,因此新馬電影商的勢力,影響著香港電影界,握住影業生存的命脈,到五十年代中後期,形成邵氏和電懋兩大公司對峙的局面,這種形勢一直持續到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早期,邵氏在電影製作方面逐漸衰退而轉變成經營電視小銀幕為止,所以電懋和邵氏公司的發展,左右著香港電影界的拍片方向.
在陸運濤主持電懋的全盛時期,出品影片在質量上遠勝於它的競爭者邵氏父子公司,可惜這種盛況沒有維持多久,1964年6月20日,第11屆亞洲影展在台灣舉行,陸運濤和邵逸夫應邀出席影展之後的觀光活動,邵逸夫有事沒能成行(應該慶幸嗎?不然今天的香港影視界,不知會發展成什麼樣子),而陸運濤及新婚妻子,和台灣影視界行政人員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飛機上,全部遇難.
如果熱愛藝術的陸運濤沒有突然去世,香港電影史很可能與現在不同,邵氏和電懋的經營者在理念上非常不同,陸運濤是真正熱愛電影,並不介意為製作出質量高的影片而花費大量金錢,而邵氏則更多地出於商業目的.
這次空難事件對電懋公司產生致命打擊,陸運濤空難逝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使得香港影業的格局轉變成邵氏獨佔天下的局面,對香港電影的發展更是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電懋的董事長陸運濤是新馬首富陸佑之子,陸運濤于1915年生於吉隆坡,1933年至1936年間在劍橋大學修讀文學及歷史,1940年回到新加坡,接管家業,包括銀行,橡膠園,錫礦,地產,酒店和娛樂業等,陸運濤一生醉心文藝,歷史,電影和攝影,熱愛騎馬,高爾夫球和觀鳥等活動,多次到沙漠探險,到森林拍攝雀鳥生態,他自己坦言觀鳥和攝影,遠比經營他的商業江山有趣,不過電影只是陸氏家族事業的一小部分。
1948年4月,陸運濤在新加坡成立國際戲院有限公司並設立多家戲院,為了穩定片源,于1951年在新加坡成立國際影片發行公司,1953年它的子公司登陸香港,簡稱:"國際",由英國籍的猶太人歐德爾掌權,負責在香港購買影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上映,1955年是陸氏影業王國的轉捩點,"國際"接管了上海商人李祖永建立的"永華"後,陸氏把"永華"和"國際"合併,改組為電影懋業公司(簡稱電懋).
由於陸運濤主要是受西方教育,他的高級管理層人員基本上也是留學歐美比較熟悉歐美電影業的運行結構,他們將歐美的製作路線,管理模式帶進電懋,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香港和台灣的電影業,當時電懋的生產模式是類似好萊塢的片廠制,流水作業生產影片,引入全年製作計劃,財政預算及劇本策劃,片場內同時拍攝多部電影以節省時間和成本.
另外,電懋還成立多個部門,專門負責宣傳,發行,製片,電懋甚至成立國泰電影畫報社,出版國際電影雜誌,發行量達到10萬份,用來宣傳影片製作和明星動態,除此之外,電懋還成立演員訓練班,培養新人,製造明星,總經理鐘啟文采取好萊塢控制明星的方法,由公司代替演員接見傳媒,並控制明星的私人生活,甚至包括他們的婚姻,以此保證明星們的公眾形象,所以電懋企業化生產影片的同時,度身打造出來的明星個個形象鮮明,光彩照人,比如林黛,尤敏,葛蘭,林翠,葉楓,李媚,陳厚,雷震,等。
不過電懋和邵氏雖然經營模式類似,但出產的影片大不相同,電懋受好萊塢影響,以中產階級為目標,出產的電影90%以上都是時裝片,歌舞片,都市喜劇等,邵氏的影片則很多都是源自上海的創作路線,以中國為主題,出產大量歷史片,武俠片,或者是反映香港低下階層生活的粵語片.
空難之後,電懋內部一片混亂,由陸運濤的妹夫朱國良繼承,據朱國良的女兒朱美蓮介紹,陸運濤是一個享受燈光和社交的風流人物,但朱國良為人卻十分低調,內向,1965年,朱國良宣佈把電懋改組為"國泰機構(香港)有限公司",朱國良延長了電懋的壽命,但卻沒有延續陸運濤的夢想,現在國泰機構還是新加坡很大的財團,可是在電影領域只剩下發行和戲院業務而已。